國際醫療商情新聞

首頁/商情新聞 /新聞一覽
日本再生醫療、基因治療與學名藥市場概況
資料來源:東京台貿中心彙整 來文單位:東京台灣貿易中心 更新日期:2023/08/21

日本藥廠積極跨入再生醫療與基因治療領域,並透過實際的大數據來提升新藥開發之效率。除了武田、安斯泰來、第一三共、大塚集團等大廠,如田邊三菱製藥(營業額3,778億日圓)以基因治療方式製造抗風濕藥,協和Kirin(營業額3,522億日圓)則製造腎疾病貧血治療藥。

2019年用於治療白血病之CAR-T細胞療法Kymriah製劑,獲得厚生勞動省許可,被認定為健保給付藥。該療法需先取得病患之T細胞,再導入CAR基因,最後再重新打入病患體內,治療一次約3,394萬3,407日圓,引起不少社會關注。

另日本首款國產基因治療藥物Zolgensma也在同年獲得健保適用,該藥物拿來治療重度的動脈硬化患者之足部血管再生,藥價一次約60萬日圓。而2020年基因治療藥物Onasemnogene abeparvovec-xioi也獲得保險適用,該藥物用於治療脊髓性肌萎縮症(SMA),藥價約1億6,707萬日圓,為日本國內最高價。主要是因為不須定期投藥,一次就可獲得良好效果,因此藥價如此高昂。這些藥物都是利用基因工程技術和生物技術開發的創新治療手段,對於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和治療效果具有重要意義。

日本學名藥市場主要有澤井集團(營業額2,003億日圓) 、日醫工(營業額1,790億日圓)、東和藥品(營業額1,656億日圓)、Meiji Seika Pharma(營業額1,879億日圓)等,通常學名藥的開發成本低,需要薄利多銷。但日本改為每年更改一次藥價,因此學名藥廠的收益環境將變得更加不利。而日本政府也為抑制健保給付等醫療費,要在2023年底前將各縣市的學名藥普及率達80%以上。目前已在2021年達到79%的普及率,大部分先發藥以換成學名藥。此市場逐漸飽和,而製藥廠也改做授權學名藥或生物相似藥確保利益。

此外,學名藥也出現一些品質問題,由於政府希望抑制醫療費推動政策,市場急速成長。但速度太快,造成品質控管無法跟進。大約在2020年,不少製藥廠的品質控管問題相繼曝光,使得市場出現藥劑短缺。如日本最大的學名藥廠日醫工,將品質不及格的藥物粉碎後重新加工,以國家尚未承認的製造方法,接到富山縣的業務停止命令。隨著出貨遲緩及美國業務出現重大損失,導致財務惡化,在2022年5月申請替代性爭端解決方式(ADR)重整事業。而同樣在香港腳藥物中混入安眠藥,導致204人受害的小林化工,也接到福井縣的業務停止命令,但後來無法營業,也被大型學名藥廠SAWAI GROUP HOLDINGS併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