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醫療商情新聞

首頁/商情新聞 /新聞一覽
大浪淘沙始見真金,中國大陸的創新藥故事續寫中
資料來源:Hexun.com 來文單位:台灣貿易中心大連代表處 更新日期:2023/10/08
大浪淘沙始見真金,中國大陸的創新藥故事續寫中
創新藥:大浪淘沙

這兩年,“新藥”的“新”再次引發全行業的思考。回溯過去,2015年被視為中國大陸藥物創新元年,原國家食藥監總局下發通知,要求藥物研發申請人自查數據,數據不真實、不完整的自行撤回,否則將在三年內不再受理申請。“新藥”的概念也在這一年被重新定義。而後一批又一批創新藥企如雨後春筍般出現,但這兩年一窩蜂紮堆研發、同質化的現象突出,部分企業開始縮減、出售在研管線。大浪淘沙始見真金,中國大陸的創新藥故事還在續寫。

審批放緩

寒意席捲創新藥行業。過去兩年,行業在一、二級市場遭遇寒潮。2022年上半年,一級市場投融資事件數同比降低46.7%,環比降低45.9%;IPO事件數同比降低45.5%,環比降低55.2%。二級市場方面,以港股18A企業為例,截至2022年5月,超過90%的生物科技公司股價破發,平均跌幅達42.91%。

“2021年開始中國IPO藥企破發比例大幅上升,資本退出路徑受阻,一級市場從2022年逐漸受到影響,投資事件數量下滑。”在畢馬威中國生命科學行業主管合夥人於子龍看來,中國企業創新藥研發靶點選擇相對集中,TOP10靶點佔據所有管線的19%,未來商業化競爭壓力大。

新藥審批的步伐開始放緩。截至2022年11月17日,國家藥監局共批准了43款新藥,其中本土新藥24款。2021年同期共批准62款新藥,其中,國產新藥32款。這兩個數據均有明顯下滑。

資本寒冬下,屢屢傳來創新藥企裁員、賣工廠以及出售核心產品管線的消息。

創新藥研發趨於同質化,是業內對資本寒冬的共識。其中的一個典型就是PD-1單抗藥物。有數據顯示,中國申報了120多個PD-1單抗藥物的臨床。而在今年6月,行業出現了首個國產PD-1單抗藥物上市未獲批准的案例。

除PD-1靶點外,數據顯示,中國最擁擠的幾個靶點如EGFR、HER2等的在研專案在全球同靶點中占比達30%至50%,有明顯的過熱現象。

2021年7月,《以臨床價值為導向的抗腫瘤藥物臨床研發指導原則》政策發佈,CDE(國家藥監局藥品審評中心)強調中國Me-too創新藥一窩蜂紮堆現狀,擠壓創新藥泡沫,減少Me-too創新藥的紮堆現象,對創新藥物的研發提出了更高要求。

創新元年

如果要追溯中國創新藥的發展,那就不得不提2015年的7月22日。彼時,原國家食藥監總局發出臨床試驗數據核查公告(2015年第117號),組織對已申報生產或進口的待審藥品開展臨床試驗數據自查核查工作。

在此之前,藥品臨床數據造假已廣遭質疑,無用藥流向市場的同時,給審評審批工作增加了負擔。這一核查工作強調了四個“最嚴”,即最嚴謹的標準、最嚴格的監管、最嚴厲的處罰、最嚴肅的問責。

2015年7月22日中國食藥總局發出臨床試驗資料核查公告,解決了審評審批的積壓和延期問題,並拉開了行業重塑的序幕。此後,先後發佈了《國務院關於改革藥品醫療器械審評審批制度的意見》、《關於鼓勵藥品創新實行優先審評審批的意見》、《關於開展仿製藥品質和療效一致性評價的意見》,等一系列支持藥品研發的新政。其中《國務院關於改革藥品醫療器械審評審批制度的意見》提出了四大任務,分別為提高藥品審批標準、推進仿製藥一致性評價、加快創新藥審評審批、開展藥品上市許可證持有人制度(MAH)。

MAH制度進一步調動了科研院所以及研發人才的熱情,使得藥品上市許可與生產許可分離,藥品上市批文不再依賴於藥企,這也為行業“賣水人”CMO/CDMO企業帶來了商業發展。

醫藥行業投資人李頊在接受北京商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因為“722”,2015年被視為中國藥物創新的元年。近十年,一系列鼓勵醫藥創新的政策出臺。從臨床、申報上市到落地使用的全流程,多種政策共同發力為中國創新藥的快速發展創造了良好環境。

“雙十工程”

創新藥的研發在業內被稱為“雙十工程”,即開發一款新藥需要投入10億美元和花費10年的時間。從篩選、發現再到臨床前和3期臨床研究過程,這是一項耗時、耗資、多學科合作的事情。如果沒有資本的加持,就不會有繁榮的發展。

2018年,港交所推出上市制度改革,允許從事醫藥(小分子藥物)、生物制藥和醫療器械(包括診斷)生產和研發,但尚未盈利或未有收益的生物科技發行人上市。新規要求,擬上市生物科技公司於建議上市日期前至少6個月得到相當數額的第三方投資,並至少有一只核心產品已通過概念開發流程,這為生物醫藥公司籌措資金用於新藥研發提供了條件。那一年,百濟神州、歌禮制藥、亞盛醫藥、華領醫藥、君實生物等業者先後奔赴港股。

2019年3月,上交所科創板上市規則正式落地,重點支持新一代資訊技術、高端裝備以及生物醫藥等高新技術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再次向未盈利的生物醫藥企業敞開懷抱。隨後,包括百濟神州、君實生物在內的一些生物醫藥企業均實現“A+H”的兩地上市。

在政策和資本的助力下,創新藥行業一時風光無兩。首個國產PD-1單抗藥物的獲批,首個國產抗癌藥的出海,這都發生在2018-2019年。有數據顯示,2018-2020年間,中國大陸一類創新藥獲批數量達到37個,從以前的平均每年一個,加速到平均每月審批通過一個創新藥。

在後疫情時代,“差異化”是被投資人提到最多的關鍵字。如何差異化佈局新靶點,進行技術迭代以及開發策略的改變留待創新藥企們解答。好消息是,一些創新藥企開始盈利。2023年過半,三葉草生物、複宏漢霖、康方生物、思路迪醫藥以及和鉑醫藥相繼公告首次實現盈利。

資料來源:http://news.hexun.com/2023-08-24/2098387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