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服務業商情新聞

首頁/商情新聞 /新聞一覽
從“五一”成績單看中國大陸消費復甦成色和前景
資料來源:經濟觀察報 來文單位:台灣貿易中心北京代表處 更新日期:2023/05/22

從“五一”各項消費數據來看,中國大陸消費市場既呈現出增長快、結構新、活力足和潛力大等積極特點,但也暴露出需求仍顯偏弱、人均消費下降和體驗感較差等問題。

消費成績單成色足

今年“五一”消費成績單成色較足主要體現在各項數據大幅增長和消費結構品質有所提升兩個方面。假日消費市場大幅升溫表現在旅遊、文化娛樂產業的顯著復甦和商品銷售的快速增長。

令人矚目的是旅遊行業快速恢復。文化和旅遊部發佈的數據顯示,“五一”假期,大陸國內旅遊出遊合計2.74億人次,同比增長70.83%,按可比口徑恢復至2019年同期的119.09%;實現國內旅遊收入1,480.56億元人民幣(下同),同比增長128.9%,按可比口徑恢復至2019年同期的100.66%。

攜程發佈的《2023年五一出遊數據報告》顯示,“五一”假期國內景區門票票量同比增長9倍,較2019年增長超2倍;根據數據,截至5月3日17時,“五一”假陸國內客運航班日均執行量約13412班次,較2019年同期增長超1成;去哪兒大數據顯示,熱門城市酒店預訂量超疫情前1.9倍;木鳥民宿數據則顯示,“五一”假期民宿訂單達到疫情前訂單的5.17倍。

“五一”長假期間,文化娛樂行業欣欣向榮。截至5月5日,“五一檔”總票房合計達16.72億元,成為“史上最強五一檔”,分別較2018年和2019年同期票房增加6.66和1.45億元。“五一”假期,中國大陸共舉辦營業性演出3.11萬場次,票房收入15.19億元,觀演人數約865.49萬人次。

值得注意的是,商品銷售表現亮眼。商務部發佈數據顯示,“五一”假期期間,石油製品類和汽車銷售額同比分別增長24.4%和20.9%;服裝和化妝品銷售額同比分別增長18.4%和16.5%;通信器材銷售額同比增長20.1%;家電銷售額同比增長13.9%;5月1日當天,中國大陸重點零售和餐飲企業銷售額同比增長15.6%。

線上銷售大放異彩。五一假期前三天,支付寶發佈數據現實,線上消費額比2022年同期增長200%,比2019年同期增長70%;美團發佈數據顯示,中國大陸生活服務業線上日均消費規模較2019年同期增長133%。第五屆“雙品網購節”前六日(4月28日至5月3日),網路零售額2715.9億元,同比增長15.9%。

今年“五一”假期,消費升級加快推進

一是數位化旅遊人氣高。隨著產業數位化進程不斷提速,新技術和旅遊業正進一步加速深度融合,越來越多的新興旅遊消費業態不斷“破圈”。各地為了滿足民眾的旅遊消費升級訴求,積極挖掘和開發具有地方特色的旅遊資源和特色文旅活動。

二是旅遊群體年輕化趨勢愈發顯著。馬蜂窩大數據對出遊人群進行了分析,“五一”出行的遊客中,八零後和九零後占比增至75%,較春節假期增長4%。同程大數據顯示,在2023年“五一”假期的出遊人群中,學生群體占比顯著提升,以機票訂單為例,該群體的占比從去年同期的25%左右提升至今年的30%左右。

三是奢侈品消費增長比較快,綠色節能商品網上走俏,健康消費成為新潮流。

亮眼成績背後猶存隱憂

儘管大部分消費數據都表現不錯,但也有部分數據不盡人意。旅遊收入僅恢復至2019年同期的100.66%,增長不到1%;雖然出遊人數和旅遊收入各項數據都創下近年來新高,但人均旅遊消費卻較疫情前有所下降。“五一”假期人均旅遊消費較2019年下降100元左右;“五一”期間的人均消費也較2019年下降了15.5%。旅遊業的全面復甦依然面臨著挑戰和壓力。

消費回升前景可期

當前,隨著經濟穩步恢復,就業市場逐步改善,居民收入狀況逐步好轉,服務消費持續恢復,餐飲消費加快推進,地產銷售繼續回暖以及汽車銷售改善帶動整體消費需求得到有力釋放,疊加低基數,消費增速有望繼續回升,下半年增速可能進一步加快。

對於國內旅遊市場,行業內有一句俗話:春節看人氣,五一看流量,暑期和“十一”看效益。

今年“五一”前,各地政府加大宣傳力度和保障服務,遊客此前壓抑的需求爆發,上述因素讓“五一”假期客流超出預期。但是旅遊業的整體恢復不僅要看節假日,還要看非節假日的水準。此外,雖然市場端需求旺盛,但疫情影響短期內無法快速消退,整個旅遊業產業鏈的恢復仍需一定時間。

下一階段,為了進一步鞏固內需回升態勢,促消費政策需從保障就業、提高收入、提升消費需求、繼續加大對服務性行業紓困和改善房地產市場銷售環境等方面落實。

具體從五個方面著手:繼續推行汽車購置稅減免、地方購車補貼、降低車貸利率和以舊換新政策;鼓勵和支持平臺經濟,帶動線上消費和新消費;對服務性行業給予有效支持,對商家可加大減稅降費力度、延長繳稅和還貸期限,對顧客設計相關金融優惠活動,如消費返利、滿減折扣,優惠觀影和加油以及旅遊消費抵扣等,加大消費券發放和優惠力度,擴大適用範圍;繼續做好中小企業在疫情後期的紓困工作,對於遭受疫情衝擊較為嚴重的企業,可考慮發布臨時性的員工工資補貼政策,將部分財政資源適當地用於企業員工薪酬保持方面;多措並舉保障就業和增加收入,鼓勵靈活就業並提供社會保障。

資料來源: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65310286816999851&wfr=spider&for=p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