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技術商情新聞

首頁/商情新聞 /新聞一覽
歐盟國會與德國議員支持 「台歐盟雙邊投資協定」(BIA)現曙光 (下)
資料來源:杜塞道夫台灣貿易中心 來文單位:杜塞道夫台灣貿易中心 更新日期:2022/10/11

德國公司常面臨在中國大陸經商的諸多問題,例如對外商與中國大陸企業的不平等待遇、政策執法透明度、法律保障及智慧財產權保護等。在全球生產供應配置與投資貿易多元化的考量下,德國在亞太地區仍有許多發展市場的空間。加上近來中國大陸升高對台威脅,德國朝野示警對中國大陸的疑慮更增,對於供應鏈重整(reloading of production)/ 供應鏈再平衡(rebalancing of production)的呼聲因此不斷。

德國副總理暨經濟部長(Robert Habeck)9月13日表示,德國官方正在擬定新的對華貿易政策,以降低對中國大陸的依賴,特別是在關鍵原物料、電池與半導體等。研究中的新措施包括:減少或取消對中國大陸的投資與出口保證,降低推廣德、中貿易展,以及嚴格審查中國大陸在歐洲的基礎建設投資等,德國並將向新的貿易夥伴與區域保持開放。

不可諱言的是德國目前相當依賴台灣的先進半導體,我國大力推動的再生能源政策,更使台灣成為歐盟與德國新能源業者競逐的市場。德國西門子能源(Siemens Energy)與大同電機攜手生產風電變電站所用的絕緣開關設備,即為近期例證。今年以來,歐盟與德國與我國協調合作的動作頻頻,兩者在看重我國於地緣經濟重要性的前提下,皆欲深化與民主台灣的經貿關係,在關乎本身利益的議題與關鍵產業上,推動歐盟與德國在東亞區域的多項價值。

台灣自2002年以「台澎金馬個別關稅領域」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對包含德國的歐盟一直是在WTO架構下進行貿易。我與德國經貿關係一向良好,且德國崇尚自由市場原則,並無特別之貿易障礙,然而歐盟對韓國與日本的自由貿易協定(FTA),分別於2011年及2019年生效後,我國除了資通訊相關產品因WTO資訊科技協議(ITA)可免稅外,對於其餘產品在歐盟市場上與日本及韓國業者競逐十分不利。為排除我商對德國暨歐盟在關稅及非關稅貿易障礙,如能簽署「台歐盟雙邊投資協定」(BIA),互惠共榮,自為一大利多消息。

德國新冠疫情影響趨緩,儘管在烏俄戰爭與國內能源危機的陰影下,經濟景氣成長放緩,但是對綠能與數位科技應用的需求仍強,在電動車產業及能源、5G方面的投資動能不輟。對台灣而言,歐盟是重大外資來源之一,台灣也具有提升對歐盟投資的潛力。我商重點產業如能擴增產能、持續建置綠能設施,將有助我國維持出口能量。